七十年代“拨乱反正”时期,很多功勋卓著、但在前一段时间蒙冤的老将被组织恢复名誉,甚至重新出任了较高的领导职务。在这个过程中黄克诚大将起了重要作用:他当时是中纪委常务书记,主抓政府和军队干部的平反事宜。黄老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避免让任何一位老战友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大家对他都很感激。
不过在我军名将中,有一人“出事”较早,已经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多年,直到1980年还没平反。梁兴初是一位脾气刚烈的战将,那些年心理负担重,身体状况很不好。为什么其他战友早就平反了,梁兴初的事情却遇到巨大阻力呢?这是因为,梁兴初在1971年时正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他做的一些具体事情涉及到原四野统帅,事发后被调查并免去职务,1973年下放到山西一家工厂劳动。
显然,情况比较特殊。71年真正牵连较深的四野将领,如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等人,失去自由多年,八十年代初还被正式判了刑。所以尽管国家在推动拨乱反正工作,但四野的部分老人处境十分敏感,难以完全洗清嫌疑。尤其早在1972年,中央曾查清一些事实:梁兴初在成都期间宣传过错误政策,并且在“九一三”前私下接待过刘锦平,周总理询问他时,梁兴初没有向组织汇报。
所以梁兴初将军,当年是有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并非原则性问题,他跟相关集团的阴谋没有关联。然而“九一三”事件早已定性,梁兴初与六七十年代其他受冤枉、打压的干部,还是有所不同的,组织内没什么人敢为梁兴初打包票,所以他迟迟无法获得平反。开会谈到梁兴初的问题时,大部分同志倾向于维持1972年的结论。甚至有人提出:梁兴初被派到成都,就是为了去西南“夺权”。这种提法没有什么事实依据,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当年提出调梁兴初去四川工作的,并非老四野统帅,而是同为开国元帅的叶剑英同志。
1980年中央再次讨论梁兴初问题时,他已经在工厂劳动达7年时间,长期心情抑郁。会场“风向”不乐观,就在梁兴初处境不利时,黄克诚及时站了出来。老将军说道:72年给他定的是“反革命”,可我还没见过身负9处枪伤的“反革命”。梁兴初下放多年受了不少苦,可以了。黄克诚的话,点醒了众人。对待一名同志,还是要多看主流、看主要方面,全面公正地进行评价。黄克诚与梁兴初都是老四野的重要干部,黄老并非“护犊子”,正因为战争年代近距离共事过,他很了解梁兴初的经历和品质,黄克诚对于这件事是很有发言权的。
梁兴初是彭老总盛赞的“万岁军”军长,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将军功绩显赫。而除了这场广为人知的战役外,他在红军、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功同样不小。1949年接手38军之前,梁兴初已经是四野的军级干部,此前担任过东野10纵(第47军的前身)司令员,这位猛将多年来血战疆场、伤痕累累,能坚持到新中国建立,是很不容易的。
黄老指出,梁兴初在战争年代先后9次负枪伤,有的伤口甚至危及生命,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九死一生”。建国后梁兴初虽出现过一些失误,但那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未必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最重要的是,梁兴初并没有触碰红线,对组织和国家始终是忠诚的。将军整个军政生涯中的贡献很大,对党和军队有大功。因此处理相关问题时不能舍本逐末、捕风捉影,让其继续蒙受冤屈,而应当尽快撤销掉那些罪名不实的处分。
黄克诚的话,引起了在场不少干部的共鸣。1981年,在黄克诚等一批老同志的坚持下,梁兴初将军的名誉终于得以恢复,组织认定他和相关集团没有牵连。当然,总政治部也不会包庇问题,在新的结论中写明了梁兴初此前的失误之处,鉴于客观背景和他的过往贡献,不予处分。最后组织恢复了将军的大军区正职级别待遇,一代名将、“万岁军”军长梁兴初在晚年了却一桩大事,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由于八十年代军队大力实行干部年轻化,年近七旬大的梁兴初未再担任大军区实职,1985年将军因病在北京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