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绣,包括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还有广东的粤绣。因其刺绣艺术水平高,影响较大。
粤绣又包括广绣和潮绣,2006年,潮州市申报的"粤绣(潮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潮绣以龙凤、花卉、飞禽走兽、水族人物为题材,
成品主要有日常用品、祭祀用品、欣赏用品、戏服装饰品等。
潮绣绣法可分为绣、垫、贴、拼、缀五种;
针法有六角三叠踏针锦、垫棉过金针、双丁鳞、垫绣菊花畔鳞等两百多种。许多作品都综合运用了不同的绣法和针法。
潮绣由于绣制材料的差异,主要分为线绣、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通锦绣五大品种。线绣:潮绣中最为普及和绣制难度较低的一个绣种,用各色丝线进行平面绣制而成,图形完成之后略有凸感使作品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装饰感强,有着独特的风格。
绒绣:又称丝绣,是采用各种染色绒线,在丝、绸、缎等较高档面料上刺绣的一个绣种,一件刺绣精品在画稿的基础上须要刺绣艺术家通过丝料、工种针法技艺处理进行艺术的发挥和再创造。
钉金绣:以金银线绣制,分钉金绣平绣、钉金绣垫绣两种。钉金绣垫绣是潮绣一种技术难度较高的技艺,它有自己的一套较复杂的针法,特别是"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
使用进口的金银线绣制的钉金绣,技法细致,色彩雅丽,绣艺精美,有着另一种不同的艺术效果,产品主要为短花衣、褂裙和仿古官服等。潮绣的垫高立体钉金技艺,独具地方特色,以金碧辉煌的浮雕效果为特征,是潮绣的代表性绣种。
金绒混合绣:以金银线、绒线结合绣制,主要部分垫高,用对比强烈的色绒线刺绣,配以棕丝钩勒。金绒混合绣是潮绣绣艺中最具表现力的刺绣技艺,在厅楣、帐眉、桌裙、椅披等日用陈设品中较为常见。
通锦绣:以"通"为特色,以"绣"为主体,是融合了抽纱、刺绣两种工艺的特点,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
以下这幅就是通锦绣和钉金绣融合的一幅作品,通透的同时还有钉金绣的华丽。
潮绣钉金绣"九龙屏风"潮绣和广绣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统称"粤绣"。潮绣"钉金绣"垫高立体的技艺在中国刺绣艺术中独一无二,其"二针企鳞"针法更是潮绣的绝活。1980年,由林智成、杨坚平设计,潮州刺绣研究所几名老艺人绣制的"九龙屏风",采用垫高立体钉金绣技艺,龙鳞绣技运用"二针企鳞"针法,充分彰显了潮绣的地方特点和艺术价值。1982年,这件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潮州市申报的"粤绣(珠绣)"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珠绣制作技艺源于刺绣,又与刺绣不同,珠绣不是通过各种色彩的丝线来完成制作,而是用针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珠片、胶石等多种材料,通过创作者的设计、艺人们手工精心刺绣,在不同材料上绣出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作品。珠绣工艺是潮汕地区优秀民间工艺之一。
珠绣制品有珠绣服饰、珠绣袋(包)、珠绣画3大类。其中珠绣画是融合广绣、潮绣技艺,并结合绘画原理、色彩构成等发展而成的新品种。作品采用不同针法和技巧把珠片钉牢在布料上,绣制难度在于受到珠片材料、颜色和规格的限制。必须掌握好光学、色彩学的原理,利用玻璃珠、片对光的反射、折射、散射,以不同的方法排列组合,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珠绣针法主要有垫针、平针、掺针、乱底、过桥、散点、喷点、锁枝、排管、吊片、吊穗、满珠、蕾花等20多种,其中散点、乱底、吊片、吊穗等为珠绣独有针法。新中国成立以来,珠绣工艺获得空前发展,广州、佛山、汕头、潮州、深圳、东莞先后成立专业珠绣厂,珠绣工艺品公司,生产珠绣袋、珠绣鞋、珠绣衣一系列产品行销国内外,成为珠绣规模化产业化的行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珠绣技艺也受到冲击,珠绣制作人群正在大量流失,老艺人也逐渐失去创作能力,部分针法濒临失传,传承现状堪忧,急需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