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0岁的职场人,几年前辞职去考研了。
大家可能纳闷了,现在学历贬值严重,哪怕你考了个研究生,也不见得工作好找啊。
的确,功利一点来看,现在为了找份好工作而读研,性价比是越来越低。
像这位辞职考研的朋友,现在也回不去当时的岗位了,海投简历效果也一般,暂时是待业。
但了解下来,其实这位朋友在读研的这段时间,精力也放在了考公上,因为只要在读书,应届生的身份又回来了。
对考公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应届生可选的公务员岗位,比社会人士要多不少,所以社会上就有了这种“大龄应届生”了,主要都是为了考公的。
有人问,这会不会是得不尝失呢?成为「大龄」应届毕业生有何利弊?
讲句现实的话:读研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继续读书,不用上班。
忘记了哪部TVB的剧,当中有一个角色,他不是在考证,就是在考证的路上,30+岁还没出来工作,一直在提升学历。
家人们都急了,一直问他啥时候才愿意出来工作。
他说,要有理想,提升自己。
所以剧里,他天天都戴着副黑框眼镜读书,一身的书生气质。
看这剧的时候,我心里就暗暗羡慕这哥们,单着身苟在家里,每天就以学习之名,逃过了社会的毒打,爽得不要不要的。
后来我回想了一下这个角色,其实也是香港一些年轻人的缩影,也是比内地的情况先走了一步。
比如在我毕业的那个年代,压根就没听说有多少人会考体制的,读研的也只有那么一丢丢人。
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找不到工作就去汇丰保底,基本上都能进。
反而一位香港的同学,毕业后就回香港工作,卷了好久考了个辅警,简直欢喜得疯了。
当时实在不理解,当个辅警有啥值得高兴的?
但你看看香港那边,公务员这种铁饭碗早就香了好多年,像极了今天我们的考公热。
不过闻说最近他们也退烧了,主要还是不太好进,卷个半天卷了个寂寞,自然就开始少人卷了。
但是,在香港澳门这些地方,在港澳本地或出国留学混个硕士,还是挺普遍的。
当然,也可能是幸存者偏差,但至少在我认识的朋友或亲属来看,几乎都会继续读书。
讲到底,就是香港人说的:点解我老豆唔係李嘉诚?(为什么我老爸不是李嘉诚?)
出来社会工作就要毒打,苟在学校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策。
回到题目中的情况,说到底也是一样。
如果“也有人纯粹为了实现最初的梦想,想寻求更多的可能性”这话前面不加个“当然”,多少有点尴尬。
读研考公,谁特么的为了最初的梦想?
这又让我想起小学作文《我的梦想》,大家都要当科学家、飞机师、工程师、医生、律师、驯兽师.....
毕业后发现,可能只有驯兽师相对靠谱。
其实现在年轻人就业情况,也不是我国独有的国情,这发展的代价,应该是多数国家都要面对的。
只不过,亚洲国家会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人多,所以问题看起来更严重。
像进厂的那些基层工作越来越少,哪怕是有,也不会有多少人干的,而高端岗位又容纳不了那么多人,那咋整?
要么就重新投胎,整个李嘉诚一样的老爸,要么就再想想办法呗。
比如像题目中的,读研混个应届生身份曲线考公,可以选择的岗位也更多,提高了上岸的机会。
哪怕考不上,也能以社会人士身份考到35岁为止——反正,我就是不进厂。
另外,在这年头哪怕老爸不是李嘉诚,但至少三餐温饱问题还不算太大,埋头苦读为了“最初的理想”,既是出师有名,同时后面也有一定的保障。
任何脱离当事人的角色谈利弊,都是耍流氓。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恼,都会有自己的折腾方式,哪怕最后不一定过“好”这一生,但一般也是走过来了。
下一篇:吴昌硕:富贵多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