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新的历史阶段,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了党的卓越功绩与实践经验,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历史自信这一命题应运而生。其在后续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中频繁被关注和强调,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篇就重点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无不凸显了历史自信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的独有优势。
青年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繁荣兴盛的重任。青年历史自信的坚定性,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目前,学界关于“历史自信”问题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是针对青年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基于此,立足于青年这一新的视角,深入探讨增强青年历史自信的重要意义,探寻其实践路径,对激发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的青春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把握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出发点
(一)新时代青年历史自信阐发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对伟大事业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指明了无产阶级及其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持续深化其理论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进程。
(二)新时代青年历史自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藏了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为历史自信的生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思想精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与弘扬者,历来十分注重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对中国、世界、人民和时代问题的新见解与新方案,这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为青年增强历史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土壤,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新时代青年历史自信淬炼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从历史中提炼经验与教训,汲取智慧,并在此过程中揭示历史发展的固有规律,从而实现自身历史实践始终与历史发展规律同频共振,特别表现在党的三次历史决议里,1945年,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总结了党成立后的24年历史,着重总结了土地革命十年的经验,对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经验予以揭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对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基本点做了重要概括。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百年来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从百年党史中凝练出中国共产党的十条历史经验。这一系列的经验启示,无一不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来源。作为擅长吸取经验教训的党,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同时,同时也十分注重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
由此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理论根基和文化底蕴,同时,中国共产党对经验教训总结的优良传统也将教导着青年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自觉捍卫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一切为他们认识历史、把握当下和展望未来赋予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二、价值逻辑:抓住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着力点
(一)历史自信是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必然要求
历史自信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发展历程深度认同的情感与精神体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经济全球化受阻,世界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就国内环境而言,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各方面成绩斐然,青年正昂首阔步走向更美好、更幸福的未来。面对新征程中的诸多挑战与风险,青年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和使命,强化历史自信,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积极学习党的历史成就、经验和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路上,主动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住历史机遇,增长才干,不负党和人民期待,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历史自信是青年坚定“四个自信”的应有之义
“四个自信”并非孤立的存在,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道路方面,1840年鸦片战争后,寻求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成为中国人民的愿望,资本主义改良道路、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等均以失败告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指引着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一脉相承,共同熔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的文化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实践的过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先后形成的多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制度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之中,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应对现实问题的智慧成果。“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历史自信深入剖析党的光辉历史及其与“四个自信”的内在联系,对于培养青年的历史视野和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和强大的支撑力量。
(三)历史自信是青年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全盘否定社会历史发展,连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在内的历史观和思潮。它以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为幌子,打着“重新认识”的旗号,丑化、诋毁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等形式出现,并经由一些主流媒体进行传播。
新时代青年具有思维活跃、观念新颖、好奇心旺盛、快速适应新事物的特性,但可能因理想化和片面性导致问题处理偏颇,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这会引发他们否定历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消极态度。这对青年自身历史观、价值观的树立还有青年对社会国家发展的信心都是极为不利的。历史自信的建立植根于正确的历史认知,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剖析历史事件与人物,要用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只有不断地夯实青年的历史自信,顺应历史潮流,坚守历史事实,才能有力地回击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激励青年积极投入新时代的发展洪流,贡献力量。
三、实践逻辑:明确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落脚点
(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引导积极的舆论导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年群体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网络空间开辟了新的生存与发展领域,然而,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虽带来便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伴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的供给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变,网络成为信息和舆论的集散地,真假信息混杂影响青年思考,一些营销号和所谓的博主为了吸引关注,可能发布不符事实甚至歪曲历史、党史的内容,同时,西方势力借助信息技术,利用青年猎奇的心态,推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娱乐思潮等,以此来混淆青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指向,影响青年理性思辨的能力,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党执政的信任与信心。因此,要增强青年历史自信,必须立足网络环境,利用数字化教育,借助青年喜闻乐见的微信、小视频应用等网络平台为抓手,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抵制娱乐化倾向,发挥网络在培养历史自信中的作用,营造清朗网络氛围。
(二)端正青年历史认知,促进知行合一
历史认知是关乎历史事实的理解,是历史自信的基础。青年越准确地理解党的历史事实、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清晰地厘清历史进程的脉络,越有利于巩固青年历史自信的根基。一方面,需要多元化的历史学习途径并强化理论素养。历史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教育教学活动是青年接受文化知识,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途径,社会大课堂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历史学习宣传活动,引导青年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在发挥思政课、讲座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宣传途径和方法,将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拉近青年与历史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青年学以致用,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历史自信源于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实践智慧,若脱离了实践,历史自信将无法发挥其强大精神动力的作用,青年奔赴在新征程上,要将历史自信转化为行动自觉,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三)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担当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密码,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积极状态。首先,这一精神所孕育的品质滋养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有助于引导青年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能够增强青年奋发有为的高远志气。其次,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的科学内容,彰显着党百余年伟大征程及伟大成就,有助于澄清青年在“信息茧房”作用下的历史迷惘,能够淬炼青年坚守立场的骨气。最后,新时代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承载着历史和人民寄予的重任。历史主动精神为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提供科学指引,能够增添青年学习本领的底气。理论层面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历史主动精神入心入脑,并发挥榜样的作用,青年在学习和掌握专业必备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创新理论,以英雄事迹和先进榜样来激励自己,在新的起点上做出当代青年的历史贡献。实践层面上,用历史主动精神来培养青年的责任感,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应内外兼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红色文化考察调研等,通过实践活动体悟精神力量,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历史责任,坚定历史自信。
【作者】李扬(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频道编辑】周丽娜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赵媚夏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